发布日期:2020-11-15
2020年11月4日18:00-20:00,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应外文学院姜莉老师之邀,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914会议室作了主题为“从翻译研究进入比较文化研究”的讲座。
辜教授用激情的演讲,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理清了几组术语的含义,强调了翻译的重要作用。辜教授对比这些术语在汉英文化中的不同深层意义,阐释了翻译中存在的术语不对应问题,强调要用严谨的态度传达完整的文化信息。同时,辜教授对所有的英语学习者提出殷切期望,盼望后辈能够认真思考作为译员在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和担负怎样的责任。
讲座伊始,辜教授从国家的发展探讨学习英语的目的,建议学习应该与国家命运、文化相联系,学为报国,心怀天下。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重大机遇,已经崛起,不断强大。忆往昔,百年屈辱岁月;看今朝,何人再敢欺中华?全球化不断发展,历史洪流将中国推向整个世界,与世界交流。所以,当代青年更应该自问,如何把自己的力量变成国家的力量。今天辜教授就从翻译的角度给出答案,强调翻译的重要性。
辜教授认为翻译过程中,现存问题之一是不加分辨地引入太多西方的文献,盲目的翻译西方文献只会导致食洋不化。正确做法是培养适合中国土壤的西方种子,边引进、边吸收。至于西方文献的翻译策略,辜教授主张,人文学科文献需要思考如何将其与本土文化结合。
辜教授从四组常用的汉英词语入手,说明翻译西方文献时忽略中文词语的文化内涵,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
“Democracy”与“民主”、“Politics”与“政治”、“Economics”与“经济”、“Civilization”与“文明”,这四组英汉词语对应关系,目前已被广泛接受,但是从词语本身含义来看,存在词义不对等现象。比如,辜教授提到,“Economics”指的主要是与货币相关的概念,主要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中国的“经济”具有更宏大的含义,指的是“经世济民,治理国家”。对应词义不完全对等这种情况是因为翻译不谨慎造成的,因此,在翻译西方文献时不理解文化内涵而妄加用词就会曲解原意,造成本国文化内涵的缺损,甚至会导致西方文化“鸠占鹊巢”。
讲座历时两个多小时,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所有听者。最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讲座的感受并且积极提问,辜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有同学请教辜教授,“Civilization”能否翻译为“城市建设与管理”。辜教授指出:这个翻译虽然涵盖了含义,但是术语需要精简,所以术语翻译需要耗费很大的功夫,要通英文,晓中文,才能翻译,深刻的道理不一定要用晦涩的语言才能表示。另一位同学则想了解辜教授讲的术语概念的定义是否与西方语言哲学相同。辜教授给予肯定回答说,语言哲学是指要用准确的语言定义概念,将工具打磨好了再去建构哲学体系。辜教授鼓励同学们在翻译时要结合翻译技巧与理论,拓宽视野,精确的传播文化,给我们很大启发。
笔者以为,身为译者,同样也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翻译之事,再审慎也不为过,不妄语,不轻译,通中英,晓词意,才落笔。
【嘉宾简介】
辜正坤,北大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所长,获国务院颁发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现任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顾问等。曾兼任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美国瓦西塔大学客座教授和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一级书画师。曾获北京大学科研成果著作一等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等。
研究方向:1)莎士比亚;2)中西文化比较;3)诗歌鉴赏与翻译学。著译、编、校著作47余种,论文150余篇。代表性理论专著:《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莎士比亚研究》等。代表性译作:英译本《老子道德经》、《毛泽东诗词》、《元曲一百五十首》、《易经》;汉译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等。曾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外国古代神话史诗研究”课题主持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曾出版专著《辜正坤翻译思想研读》一书,对辜正坤的翻译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
撰稿:顾孟珂|摄影:陈盼|编辑:岳雷|审校:马宏伟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MTI教育中心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904 电话:010-58801875 邮编:100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