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译家之言| 朱源:中国文化英译方法谈——以典籍英译为例

发布日期:2022-09-19  

导言

2021年12月10日15:00-17:30,中国人民大学MTI教育中心主任朱源教授应北京师范大学MTI翻译中心邀请,于后主楼1020会议室借助腾讯会议,开展题为“中国文化英译方法谈——以典籍英译为例”的半线下式讲座。

 

 讲座一开始,朱源教授就强调文化外译中译者最重要的基础能力应该是英语的应用能力。译者需要提高自身能力,来增加中国典籍的译出,不能单纯依靠外国译者来翻译中国典籍。

 

汉语文化英译的基本翻译原则

       朱源教授首先介绍了典籍翻译中常见的几种翻译原则:德莱顿(John Dryden)的“三分法”——直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仿译(imitation);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乔治·斯坦纳的“四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回应(reciprocity)。朱源教授认为由于典籍英译的复杂性,这类翻译近乎于再创造,因此译文标准更强调准确性与得体性的完美结合。强调不同的翻译文本需要译者综合考量后,基于合适的翻译原则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不能依赖于单一的翻译原则。

 

对原著文本的理解与阐释

对于“文化信息的交流才是翻译的挑战所在”这一说法,朱源教授颇为认同,他认为在典籍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文本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照顾到原文的文化语境。译者对于古文的理解、掌握能力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从事典籍翻译,要学会运用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查找参考资料与各类相关文献,借鉴典籍阐释与研究的成果。

 

案例说明

       国内对于李渔的研究包括564部李渔原著与论著,357篇相关论文(1994-2004)、10部博士论文和25部研究专著。李渔英译小说有《肉蒲团》、《无声戏》、《十二楼》等,大部分译作是节选翻译或是摘译,但是缺乏全译本,因此朱源教授认为有必要对其作品进行全译。

      朱源教授还选取了《紫钗记》中的唱曲《西江月》为例,具体分析了如何更好理解、阐释原文本。 

堂上教成燕子,窗前学画蛾儿。

清歌妙舞驻游丝,一段烟花佐使。

点缀红泉旧本,标题玉茗新词。

人间何处说相思?我辈钟情似此。

     “堂上教成燕子”一句中的翻译难点在于,何为“教成燕子”,是指驯化燕子还是“燕子”一词别有意义?原著中的注释没有对“燕子”有进一步解释,因此需要译者查找工具书和研究文献。最后发现在杨维桢的《次韵黄太痴艳体》中有一句“仙人掌重初承露,燕子腰轻欲受风”,这里“燕子”是对美女的代称,结合原文本考虑,最后认为 “堂上教成燕子”中的“燕子”是指体态轻盈的女子,整句翻译为“Swallowlike belles are well taught in the hall"。

 

 

典籍翻译的基本步骤

       译者首先要确定源语中所译文本在该文化体系与文化传统中的经典地位,查清该文本在目标语中的译介情况,然后要透彻理解和阐释原文本,包括研读、查找工具书、阅读相关文献和古今译注文本等。最后依照原文的特征,确定文本英译的风格基本原则,同时保证翻译实践的灵活性。

结语

       同学们听完讲座后感悟颇深、积极提问,朱源教授也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并且鼓励同学们多多阅读经典,养成用英文记录生活的习惯,提高个人能力。同学们也表示今后将会多了解中国典籍,尝试典籍翻译实践,更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撰稿、排版:吴丽容 图编:朱欢欢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MTI教育中心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904 电话:010-58801875  邮编: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