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9-19
2021年11月26日15:00-18:00,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于冬云教授应北京师范大学MTI翻译中心邀请,于后主楼1020会议室借助腾讯会议,围绕“文化输出与文化利用”进行半线下式讲座。于冬云教授以《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和海观译本为例,结合冷战时期文学翻译大背景,就文学文本翻译与文化输出谈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于冬云教授先就两个译本的诞生历程进行讨论。张爱玲与海观因文化、家庭以及社会背景不同,对《老人与海》的翻译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当时苏联文坛占据“主流”也对译本有一定影响,比如内地第一个《老人与海》中译本海观译本的诞生就与苏联有关。
介绍翻译的大背景后,于冬云教授又从《老人与海》中文化归化与诗学建构的方面分享交流。她用译本中对桑提亚哥与马诺林师徒关系的归化为例,讨论了文学翻译归化的问题。张爱玲与海观在处理桑提亚哥与马诺林师徒关系时都不约而同地将其归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与孩子的情感陪伴关系。两位译者将old man分别译为“老头子”和“老大爷”,而这两种称呼都与中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相对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翻译文学时的归化技巧,使之更能贴近目标读者。
在文学性建构方面,于冬云教授指出两位译者呈现出了各自的诗学特质。教授以“said aloud”的翻译为例,展现两位译者心理、语言、修辞的特色。张爱玲重复运用“自言自语”,表现出她自身的身份焦虑,更加的感性化与情绪化;海观选择保留海明威的风格,用不同的词语体现场景变换下主角内心起伏,这种诗学也更契合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特质。
于冬云教授也从西班牙语翻译的角度,对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西班牙语的词性继承了古拉丁语区分阴性和阳性的特征,两位译者的处理方式也展现出个性化的审美取向。
张爱玲善写男女恩怨,故将西班牙语中的“大海”拟人化为“海娘子”和“海郎”,过滤了西语承载的复杂文化信息;而海观的译本更加客观并且进行标注,倾向于理想化,基本传递出海明威对西班牙的情有独钟。
同学们听完讲座后深有感悟,踊跃发言提问,而于冬云教授也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鼓励同学们多从不同角度考虑,夯实自身文学功底,为更好翻译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打好基础。
图文|蒲妍霏 排版|王文妍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MTI教育中心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904 电话:010-58801875 邮编:100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