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译家之言|孟凡君教授: 汉典翻译中的文化素养

发布日期:2021-04-26  

 

 

331日下午3点,西南外国语大学孟凡君教授应外文学院姜莉老师之邀,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笔译研究生作了题为“汉典翻译中的文化素养”的专题学术讲座。本次会议采取视频会议形式。

 

                 

 

讲座伊始,孟教授定义了何为“汉典”。他认为,“汉典”即包括四书五经,老庄著作在内经史子集的全称。接下来孟教授以《关雎》的英译版本为例,为大家解释了汉典英译中的“语义处理”。孟教授告诫同学们:处理“汉典”语义,应吃透词语在创作时代的内涵,还原本意,回到古语境。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孟教授又以《红楼梦》英译为例,指出译者语义处理不当之处。带领同学们进入全新的红楼世界,详细剖析语义,正确把握诗意。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译者要做的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若是连《红楼梦》都讲不好,何谈讲好中国故事”。

 

孟教授趁热打铁,继续以《红楼梦》中的句子为例,另外加入阴阳五行的知识,带领同学们解构红楼,讲解“汉典翻译”的“意象处理”。孟教授从水神共工与火神颛顼之争入手,论述古人哲学中“水为恶,火为善”的思想内核,以此解读《红楼梦》描写性句子折射出的人物形象,把握原句的意象内涵。

 

孟教授因而提出,“汉典”译者应该博闻强识,广泛涉猎。例如,当初林黛玉赠与刘姥姥的茶杯并非普通茶杯,实为成窑烧制,市值千金。黛玉赠杯,看似随意之举,实际是想扶持刘姥姥一家。如果不了解陶瓷文化,就很难体会到此处林黛玉表现的“善”。因此读书的范围要广,才能逾越时空之碍,抵达古人之处。

 

讲座结束后,孟教授和同学们热情互动,解答大家疑惑。有同学请教,如何“如何做到‘汉典翻译’的映照。孟老师以自己学生时代举例,认为要达到融会贯通,首先要做到一门精进。一门精,诸门通,天下大同。还有同学请教“如何判断某个意象是否带有联想意义”,孟教授表示,“汉典”多是圣贤教化,一字一句皆有深意。要以此为基准,品读全文,不放过小处,才能理解古人“小中见大”的智慧。

 

最后,编者希望借孟教授的结语与诸君共勉——“下细微功夫,做实在学问,享快乐人生”。

 

 

撰稿|顾孟珂 摄影|王鹏翔 图编|韩雨真 排版|王云丽 审核|马宏伟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MTI教育中心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904 电话:010-58801875  邮编:100875